球場廣告看板
目前分類:學術雜談 (58)
- Sep 12 Thu 2013 20:30
電影「阿罩霧風雲」觀後感
- Sep 03 Tue 2013 17:37
臺鐵恆春支線終於要出現了嗎?
- Aug 15 Thu 2013 08:31
只重視智育的臺灣學校教育
- Jul 16 Tue 2013 18:08
題目的邏輯性問題
有人看得出來這個題組在邏輯上有個很大的bug嗎?
答案揭曉,「如果某人在中央山脈稜線上某處,測得雪山主峰的方位角為45°」,這句話實際上是完全無法成立的。對於臺灣山川地形有所了解的人,會馬上就知道我在說啥,還不清楚的人,就讓我用一張臺灣地圖來解釋吧!
- Jul 16 Tue 2013 12:15
颱風過後,水鄉澤國的農田
- Jul 08 Mon 2013 17:55
臺灣的教育制度之我感
- Jul 08 Mon 2013 12:20
這就是「行萬里路」的好處
- Jun 30 Sun 2013 20:11
關於恙蟲病
- Jun 25 Tue 2013 22:27
苗140線?!
- May 31 Fri 2013 07:43
羅慶士〈茶事四則〉
- May 30 Thu 2013 23:13
植被帶(vegetational zone)
這就是所謂的森林線,是森林與草原植被帶的交界(攝於2012年秋天的合歡山)
地球表面呈大幅度帶狀分布的植被。由地球表面水熱狀況差異而形成,以典型的地帶性植被為優勢組成。在地理分布上表現出明顯的三維空間規律性,稱為植被三向地帶性:
- Jul 22 Fri 2011 11:51
「編輯」這個職業的介紹與工作內容
- Apr 23 Sat 2011 22:12
今日有關臨海道路新聞之感
更新日期:2011/04/22 04:11
台灣東部早年在高山阻隔下,和北部、西部完全不通,僅散佈著原住民的獵徑,清朝為了管理後山,興建了所謂的後山北路(從蘇澳至太魯閣),一八七四年開通後,花蓮才正式治理和劃入版圖,台灣地圖的輪廓才真正完整呈現。
清廷為了避免東部成為化外之地,由蘇澳至新城開鑿花了四個月、新城至花蓮港花了半個月,全程一百一十五公里,沿途派兵駐守,但當時的路僅能供人、馬勉強通行。
日治時代為了討伐太魯閣族,擔心沿途遭攔阻截殺,基於軍事需要,廢除當年的羊腸小徑,改為沿著海濱闢建,前後歷時十三年九個月,形成坡度安穩的「臨海道路」(見圖,記者游太郎翻攝),做為輕型車輛及武器的運輸道路。
- Mar 27 Sun 2011 20:57
文化產業之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產業的定義: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認為,創意是人類文化定位的一個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一般同意「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適用於「那些以無形、文化為本質的內容,經過創造、生產與商品化結合的產業」。這些內容典型地是被著作權保障著,並且可以採用產品或者服務形式來表現。文化產業或可被視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以經濟術語來說,文化產業為「朝陽或者未來取向產業」(sunrise or future oriented industries),或者以科技術語來說,文化產業為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ies)。
這是我目前這份工作必須要了解的一段話,所以放在這裡當作備忘錄,上工已經過半個月,要趕快進入狀況才行,該學的東西還很多。下週又有新的挑戰,這挑戰也是我無法前進博士班的障礙,希望能夠藉由這份工作的訓練,剷平這一道高牆。
「讓高牆倒下吧!」無論是徒手、拿鐵鎚、用機器還是開怪手,就怕不敢去突破。
- Mar 18 Fri 2011 22:24
中國史上「騎驢找馬」的經典──劉備借荊州
罕為人知的三國史實
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歷史、甚至中國歷史上相當著名的一件史事。然而,大多數人只看過羅貫中所寫,以蜀漢為中心的《三國演義》,這部帶有相當杜撰成份的章回小說,陳壽《三國志》的史實卻僅為少數人所知,可說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 Dec 07 Tue 2010 19:28
99年自行車領隊C級證照研習會
12月3~5日這三天,我參加了在弘光科技大學舉辦的「自行車領隊C級證照研習會」。當初是在PTT單車版看到這個訊息,轉文到不良牛時發現這個活動可以去參加一下。我本身有好幾次的帶團實務經驗,因此希望能透過這個研習會,學到一些理論的東西提昇自己能力,拿張證照也能證明自己的能力,未來在帶團上應該能有更好的表現。
- Sep 21 Tue 2010 15:05
九二一地震11週年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