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生時代從來沒打過工,因此我專心致志於課業、社團與進修上,有非常精彩的回憶。(攝於2009年1月)
中時電子報 作者黃天如╱臺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2015年9月15日 上午5:50
開學了,學生打工族也將回歸校園?事實卻不然。人力銀行調查指出,為了還學貸,高達9成7受訪學生準備在開學後繼續打工,且最想做的是到餐廳端盤子。學者指出,學生打工不是壞事,問題要看打什麼工?政府及學校應適度引導學生,除了打工賺學費,最重要的是從中學習、獲取經驗。
工作選擇 主要考量薪水
1111人力銀行指出,過去學生打工旺季只限寒、暑假,但統計顯示,大專院校學生約134萬5,000人,就有31萬7,721人有學貸壓力,比例高達24%,為了及早開始攤還學貸,許多學生只好將打工戰線延長至開學後。最新調查顯示,高達9成7受訪學生已準備迎接半工半讀的生活,比例創近8年新高。
調查也指出,展開雙臂歡迎學生打工族的仍以民生服務業為大宗,占53.3%;至於農場觀光的整體職缺占比雖不高,僅5%不到,但年成長幅度卻高達83%。
至於學生打工族選擇工作最主要考量薪水,比例高達62.9%,其次才是距離遠近、工時彈性等;影響所及,學生打工族心中的夢幻工作第1名,竟是餐飲內外場人員,補習班及家教則分占第2、3名。
半工半讀,學生們期待的平均月薪是1萬4,274元,約社會新鮮人期待值26k的55%。正因期待不低,付出也不能少,影響所及,半數以上受訪學生坦承,曾因打工影響學業。
半數坦承 打工影響學業
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臺灣經濟在90年代中期出現逆轉頹勢,令現年4、50歲、生不逢時的中年族群,常有阮囊羞澀之嘆,而其子女多正就讀大專院校,開銷較大。他說,「父母自己都活得辛苦了,大學入學率又高,孩子只好申請就學貸款,自力打工還學貸。」
但辛炳隆認為姑且不論人力銀行調查樣本的準確性,現在的孩子半工半讀的比例比1、20年前高是不爭的事實,確實衍生出不少問題。他說,站在人力資本運用,以及工作經驗累積立場,學生打工並非壞事,但學生的本分是念書,因打工荒廢學業便是本末倒置;在工作選擇上,學生打工也不宜以薪資為首要考量,應優先選擇能回饋所學的工作。
個人意見:
1、打工除了賺錢以外,主要是能學習社會經驗,所以鼓勵打工沒有問題。
2、家裡經濟有困難者,打工不可避免;經濟無困難者想要自力更生,亦無不可;日擲千金者去學習社會經驗,更加鼓勵。
3、鼓勵學生打工的前提,是要在「不影響課業」的狀況下。但就個人經驗看來,有不少學生把太多心思放在打工上,甚至打工時數比上課時數還高,或是蹺課去打工的,這點我非常反對。如果真的缺錢到這種程度,為何要讀大學呢?直接去工作不是賺更多?這樣只不過是想混學歷,拉低大學生的程度,何必如此?
4、大學必修學分,除了課業之外,還有所謂的愛情與社團,現在有人把打工也列進去。在不影響課業的狀況下,如果打工把剩餘的時間都占去,其實我會覺得蠻可惜的。愛情與社團可說是學生時代最青春的回憶,尤其社團是出社會以後很難再體會到的部分,當然社會人也可以組社團,但社會社團可不像學生社團熱血。
我的大學時代,除課業外幾乎把所有心力都放在社團上,所以擁有了青春無敵的回憶。當然必須感謝父母的經濟援助,加上自己很低的物質欲望,所以我是近年來極少數學生時代從來不打工的人,光這一點,我又是個異於常人的人XD。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