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010766.JPG 

教育資源就不能平均分配嗎?一定要搞精英政策?(2015年8月攝於淡江)


2015-10-13 15:00:02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臺北報導 

早年返國教書的人大多是從國外名校畢業,但現在臺灣年輕人出國留學人數愈來愈少,申請國外名校也愈來愈難,最大競爭對手是中國大陸和印度學生;自己的人才自己教,教育部規畫「學術菁英培育計畫」明年上路,第一年培育50至100名學術博士,長期目標希望一年培育500名學術博士。

教育部表示,這項計畫培養的博士生前兩年在國內讀,每月發生活津貼3.6萬,後兩年到國外讀、一年補助200萬元,第五年回國寫論文由國科會給錢。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德華表示,國內大學教師的核心群是70年代到國外留學的菁英,目前大學教師主力群是50至60歲,未來十年大學確實將出現退休潮,雖然國發會有提出留才攬才計畫,教育部也推彈性薪資制度,但效果仍有限,從國外找人有困難,就要自己培育國際化人才。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指出,一名臺大財金所畢業的高材生考取公費留考,托福考100多分、GMAT考700多分,都接近滿分,在臺灣是頂尖程度人才,但第一年申請美國前20大財管博士完全申請不到;第二年降低標準申請前50大,只錄取第50大。

陳春龍說,他跟美國UCLA(洛杉磯加州大學)一位學者談起此事,想了解為何臺灣優秀年輕人擠不進美國名校,這位美籍學者說,中國大陸到美國申請博士的學生,很多在大陸已拿到一個博士學位,托福和GMAT也都考滿分,大陸學生基礎訓練非常扎實,臺灣學生根本不能比。

「這是國家人才培養很嚴重的問題。」陳春龍說,除了台灣學生條件比不過大陸學生,美國學術圈臺裔教授凋零,外籍教師主力是印度和大陸,審查留學生資料時,自然優先錄取大陸及印度學生。

教育部統計,全國大學一年新聘教師人數約八、九百人,教育部計畫一年培育500名學術菁英博士,最快105學年度招生,第一年預計招50至100名。要開辦學術菁英博士班的大學,必須跟國外一流大學有學術合作計畫,和國外大學共同培育人才。

又在搞精英政策了,這對國家真的有用嗎?

1、大學教授老化,除了少子化導致教授名額減少,教授退休即砍名額,年輕人才缺少機會,就是私校請著名退休教授「養老」所造成。當然,少子化導致教授名額減少,退休教授受延攬繼續做研究都不是不合理的事,但制度面上是否有可以改進之處?

2、喝過洋墨水的博士就比較好?或許真的是如此,但文中也明白說了臺灣學生的基礎不如對岸,為什麼不從這方面去著手,而又是搞拿大家的錢補助少數人的精英政策?把這筆錢拿去著手整併大學,讓大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碩博士的素質自然也會提高,不用搞這種政策,獲得的效果更好。但為什麼不做?因為短期內看不出效果,選舉時沒辦法當政績宣揚。

3、臺灣不是沒有足夠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實力強的洋墨水博士都先被外國挖走了,他們去國外當教授的待遇是臺灣的好幾倍,那為何不去呢?臺灣的大學教授待遇看起來似乎不錯,但跟國外比起來可是天差地遠,加上招生有問題的學校愈來愈多,教授要兼業務拉學生,還不能對學生要求多一點。當教育成了服務業而不是國家百年大業,這個國家必定會走向衰弱。

不只學界如此,業界也是這樣,整個臺灣都短視近利、只顧自己沒有國家,輸別人只是剛好而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間自轉車 的頭像
    人間自轉車

    單騎勇者棒球狂 瘋狂傳奇編輯人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