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309  

1931年,嘉義農林棒球隊代表臺灣,由基隆港搭乘「千穗丸」前往日本參加甲子園大賽(取自臺灣棒球百年史)

徐宗懋專欄-光復才是台灣棒運起點

中國時報 徐宗懋 2014年03月17日 04:10

在激烈的國際體育競賽中,優秀選手的表現總是迷人的,他們的風采成為人們永遠的記憶。儘管如此,長期的體育競賽優勢,絕非一兩個傑出選手的奮鬥故事,而是整個國家制度的支持,包括全民奮鬥向上的精神,體育選手個人出路的安排,受到了教育、文化、經濟、社會、政治體系的全力拉拔,最後化約為冠亞軍決賽壁壘分明的兩組觀眾,揮舞著兩國的國旗,傳來激動的嘶喊聲,最後產生了最強的體育隊伍或個人。國際體育競賽本質上就是國族運動的競賽,不管來自任何政治和社會體制,舉世皆然。

這也解釋為什麼臺灣日據時代,嘉農棒球隊只能發出一次光芒,那火花隨後就熄滅了,而在光復20年後,臺灣棒球運動卻突飛猛晉,一度進入世界一流水準。民國59年,我剛好小學六年級,那年暑假,中華少棒代表隊七虎隊,在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錦標賽第一場賽事中碰上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少棒隊,對方有一位很強的左投巴茲(Paz),封死了七虎隊的打擊。

金龍七虎巨人 美好記憶

我聽廣播,緊張得幾乎窒息,只好關掉收音機,但已無法入睡,跑到街上。市場邊有人把電視機搬出來,旁邊聚了許多人,最後,七虎隊輸了。我們這一代人都記得這場球賽,因為天將大白的臺灣,大街小巷都傳來哀痛和嘆息聲。很多年後,我到尼加拉瓜採訪,當時桑定革命政權上臺不久,北部山區正在打內戰,我還特別包了一部車,開了幾小時顛簸的路,走訪當年那支打敗七虎的尼加拉瓜少棒隊生活的孤兒院,破舊的球場,凋零的房屋,當地的神父說,孩子們長大後,流落四方,不知去向。我看著遠方游擊隊出沒的山區,感到無比悲傷,此時才領悟到追尋的是自己年少的心影。

七虎隊雖然不能延續前一年金龍隊的勝利,但是卻激發了全臺灣的鬥志,再過1年的巨人少棒隊,一路從亞洲打到威廉波特,場場都是經典,尤其是世界少棒冠亞軍賽對上北美蓋瑞隊,打了9局才贏,全臺家家戶戶徹夜觀戰,每一個人都知道徐生明、葉志仙、許金木、涂忠男、李居明、麥克林登這些名字。

從此,臺灣的棒球運動真正起飛了。

教育單位撥款,社會各界踴躍贊助,各校成立棒球隊,孩子們打球升學和就業出路在哪裡呢?於是安排孩子們到華興中學念書,一部分集中到美和,至於高中畢業了,就安排到體專,或者是到大學的體育系,畢業以後,到國家隊,或者到日本或美國打球。在獲勝選手們回國遊街的萬人空巷熱潮中,整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推動,棒運的體系逐漸完善。

1974年,立德少棒隊、美和青少棒隊和中華青棒隊第一次獲得三冠王,為中華成棒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在中國人要為自己爭一口氣的精神下,此後連續十多年,中華青棒隊把擊敗日本青棒國家隊,視為理所當然之事,有誰會把甲子園放在眼裡呢?日據時代的崇日和自卑感,早就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人基於具體成就的民族自豪感。

1992年,中華成棒隊在巴塞隆納奧運,靠著郭李建夫的強投,以及將士用命下,擊敗日本成棒隊,勇奪亞軍,這是中華成棒在重要國際賽事擊敗日本國家隊的重要事例,那一場比賽日本隊球員掉了眼淚。在日據時代的臺灣,根本不可想像。

無可否認,臺灣光復後棒球運動的騰飛,是國族運動全力推廣的成果,不只是棒球,當時的楊傳廣、紀政的國際名聲,甚至後來十大建設,都是以中國國族的驕傲為精神的原點,動員全體社會,努力達成的傲人成績。

我們相信,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從學習日本到擊敗日本,甚至大幅的超越日本,而且在許多事情上,我們真的做到了,同一個時期的韓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臺灣和韓國沒有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怎麼可能實現這種巨大的成就?

殖民政策澆熄嘉農火花

這也解釋了為何嘉農只能光榮一次,當他們返鄉以後,臺灣子弟的學校,仍然沒有棒球的發展經費,也沒有升學的管道,更沒有未來發展的路,有哪些家長會讓孩子們去打球呢?所以,除了幾個優秀的選手留在日本打球外,臺灣的孩子們所燃起的一點火花,很快就被日本殖民政府的歧視政策澆熄了。

這不奇怪,日本殖民政府有什麼必要培養臺灣子弟來擊敗日本子弟呢?任何一個殖民政府都不會主動傷害自己的統治威信。嘉農不是臺灣棒球運動的起點,而是反映臺灣子弟具有運動的潛力卻遭日本當局壓迫的悲劇,這種壓迫的悲劇也只有在臺灣光復以後,才獲得真正的解脫。臺灣人是可以為嘉農子弟感到驕傲的,但也更清楚的認識到,只有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清除任何自我矮化的思維,重建中國人的民族驕傲,才能夠重建棒球運動的榮耀。(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不得不說,這篇文章有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作者並不了解臺灣棒球發展史;第二,不了解就算了,還通盤抹煞日治時代臺灣棒球發展的成就,文字中充滿著偏頗的政治立場。

1、「國際體育競賽本質上就是國族運動的競賽,不管來自任何政治和社會體制,舉世皆然。」這句話並沒說錯,體育實力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國力,但用這段話替這篇文章的主旨背書,就有問題了。

日治時代的臺灣,對日本而言並不是「國外」,就算與「國內」有所差別,也不能把甲子園歸類於「國際」體育競賽。嘉農棒球隊所表達的精神,除了棒球是跨越種族的運動以外,就是臺灣在被殖民受壓迫的狀態下,依然可以展現出不輸給殖民母國,而不被歧視所打敗的精神。因為當時日本不算「國外」,當然不能與國族扯上關係,與戰後臺灣的狀況差了十萬八千里。

2、「這也解釋為什麼臺灣日據時代,嘉農棒球隊只能發出一次光芒,那火花隨後就熄滅了,而在光復20年後,臺灣棒球運動卻突飛猛晉,一度進入世界一流水準。」嘉農並不只發出一次光芒,並且為何要在「光復20年後」,臺灣棒球才突飛猛晉?

嘉農不僅在1931年打進甲子園,還陸續在1933、1935、1936年也打進甲子園,只是不如1931年首次打進就獲得亞軍的成績好,因此沒有被多加著墨;此外,不僅嘉農多名球員畢業之後到日本打球,甚至還出了幾個有名的日本職棒球員,尤其吳波(吳昌征)還進了野球殿堂,並曾被譽為日本職棒最強的開路先鋒;另外,嘉農畢業後未去日本的球員,後來也都繼續為臺灣棒壇貢獻心力,無論是成為國家代表隊球員或教練,還是在基層教球,或是在教育界發掘人才,如果沒有他們,臺灣棒球發展肯定會比現在落後10年以上。

從1906年臺灣有棒球隊開始,棒球在日本人傳入並提倡的狀態下,至嘉農發光發熱的年代早已是遍及全島的運動。沒有這樣的基礎,戰後臺灣的棒球運動能突飛猛晉?戰後初期國民政府並不重視棒球而是籃球,若非棒球已深植於臺灣人民心中,政府是不會想去發展棒球的,所以要「光復20年後」棒球才突飛猛晉,是政府太晚發現臺灣棒球的發展潛力,而不是國民政府致力於發展棒球。

3、「在獲勝選手們回國遊街的萬人空巷熱潮中,整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推動,棒運的體系逐漸完善。」我實在看不出來,現在臺灣的棒運體系怎麼是完善的?即使今日看起來都不完善了,那個年代會是完善的?

可以說因為全國的關注,所以棒運的體系開始建立,但一直都不完善,因為一開始就走錯路了。棒球從此開始被「民族大義」、「為國爭光」綁架,我們要求國手只能贏球,輸了就什麼都不是,於是球員從小就是「職業級」的,只要負責打球,其他事都不用做,到現在依然如此。所以,臺灣的三級棒球屢屢在國際賽痛電對手,全國都看得很開心,因為外國球員只是「業餘」的,臺灣球員卻是「職業」的,不贏還有天理嗎?然後大家就一直沉浸在國球=贏球的喜悅中,看不清楚問題所在。

4、「這是中華成棒在重要國際賽事擊敗日本國家隊的重要事例,那一場比賽日本隊球員掉了眼淚。在日據時代的臺灣,根本不可想像。」我們用根本就是職業水準的球員,去打敗人家業餘球員,贏了固然開心,但根本沒必要自爽成這樣。

看看開放職棒球員參賽後的國際賽,中華成棒隊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擊敗過日本全職棒球員組成的精英隊,甚至還有不少場是被打爆。在立足點不相同的狀態下,贏對手不需要這麼爽,真的要爽,哪天贏了日本職業精英隊再說吧!

5、「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從學習日本到擊敗日本,甚至大幅的超越日本,而且在許多事情上,我們真的做到了,同一個時期的韓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臺灣到底哪時擊敗日本了,又哪時大幅超越日本?還拿臺灣與韓國相比?

光在三級棒球痛電日本,就叫做擊敗日本?就叫做大幅超越日本?棒運金字塔的最頂端叫做「職棒」,既然作者認為臺灣棒運體系發展完善,那該比的是金字塔的頂端。請問,臺灣打敗過日本職業精英隊了沒?中華職棒比日本職棒發展得好?誰會認為臺灣棒球比日本強?而且竟然還敢跟韓國放在一起比較?

韓國這十年來才真的是「突飛猛晉」,他們不斷把職棒市場做大,也一直出現優秀人才,在國際賽成績更不斷提升,甚至不只一次打敗過日本全職業精英隊,早就遠遠把臺灣甩在後面。人家都不敢說自己比日本強,本文的作者竟然說得出臺灣大幅超越日本,我不能理解。

6、「如果臺灣和韓國沒有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怎麼可能實現這種巨大的成就?」作者怎能如此斬釘截鐵的這樣說?

如果臺灣與韓國繼續被日本殖民,應該會完全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的棒球發展或許會更壯大,而臺灣與韓國不會獨立發展棒球。如果一定要獨立發展棒球才叫做巨大成就,那我無話可說;但若是成為日本的一部分,而日本棒球的壯大,臺灣也參與其中,是另一種成就。

而且,歷史沒有如果,真要去討論也是結果論,對實際幫助並不大,都是幻想而已。

7、「當他們返鄉以後,臺灣子弟的學校,仍然沒有棒球的發展經費,也沒有升學的管道,更沒有未來發展的路,有哪些家長會讓孩子們去打球呢?」這……現在的臺灣棒球不是依然如此嗎?

我們現在還是常常聽聞有球隊經費不足,而抹煞了許多小球員的出路。之前大家都很窮的年代就已經是這樣,現在社會已經富裕,卻還是這樣,我們還有臉去扯到以前經費不足、升學管道太少?日本政府的教育政策,確實限制了臺灣人的出路,但棒球不是要一路打到職業才叫正常,在那個年代本來就是打興趣的,缺乏升學管道很正常,經費問題就莫再提,從來都是這樣,不是只有那時候,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球迷,認為KANO中嘉農棒球隊的發展歷程,與現在有幾分相似。

8、「嘉農不是臺灣棒球運動的起點,而是反映臺灣子弟具有運動的潛力卻遭日本當局壓迫的悲劇。」我不能理解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麼。

嘉農當然不是臺灣棒球運動的起點,臺灣棒球運動的起點是1906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建國中學)成立棒球隊,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才出現嘉農這第一波頂峰。當然,臺灣棒球運動的起點,也絕不是戰後,我必須再強調一次,「臺灣的棒球是由日本人傳入且一路發展至今」,無論用何種政治立場看待,都不可能推翻這個歷史事實。

此外,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到底如何反映出有運動潛力的臺灣子弟被殖民當局壓迫的悲劇?如果說「臺灣人民被日本殖民壓迫是個悲劇」,我完全同意,但這裡明明是說運動方面,我看不出來日本人哪裡壓迫臺灣子弟,以至於臺灣人不能好好打球?身為日本人的近藤教練平等對待所有嘉農球員,嘉農球員之間也並不因為種族不同,而有摩擦或衝突產生。

棒球是日本人傳進來的,一開始都是日本人在打,後來才漸有臺灣人加入,本為稀鬆平常之事。如果說打棒球的臺灣人比較少,是因為被日本人壓迫,那純粹是毫無道理的胡亂評論,我們不能因為臺灣棒球發展與日本無法脫鉤,然後因為仇日而硬要講一些歪理去拆解。

 


戰後臺灣的三級棒球成績舉世矚目,到現在也是所向披靡,這樣的基礎一定與日治時代的發展是一脈相承,不能去否定。甚至我們可以說,如果臺灣沒有被日本統治,棒球絕不會打下良好基礎,讓現在的臺灣能夠成為世界棒球強權之一。國民政府並不喜歡棒球,否則早期中國的棒球怎無法發展起來?而撤退到了臺灣以後,發現臺灣棒球非常興盛,才順水推舟的去發展,達到今天的成果。

我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也很媚日,尤其是棒球,因為日本的棒球夠強,所以令人心生嚮往。可是站在臺灣歷史的立場,我並不喜歡日本,但也不討厭,要評斷日本對臺灣歷史的影響,絕對是有建設也有破壞,不是二分法就能斷定。

然而如果要提到臺灣棒球的發展,若說日本是臺灣棒球的父親,其實也不為過,可知日本與臺灣棒球有多麼深的淵源,這是像父子關係一般無法切割的。有在打棒球的都一定會知道,在臺灣打棒球用的術語,絕大部分依然是日語,就知道臺灣棒球受日本影響之深,不是用相反的政治立場就能否定。

在用政治討論運動之前,請先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才不會寫出這種到處都是問題的文章。我只是同時對臺灣史與棒球有一點小研究,都能夠看出這麼多的問題,若是專家來評斷,應該是可以寫一本書了。寫文章之前,先做功課是很重要的,而且千萬別被偏頗的政治立場,左右了辨別是非的能力,與大家共勉且警惕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臺灣 棒球運動 發展
    全站熱搜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