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澳鎮地圖  

蘇澳鎮特殊的行政區域,南端就是我所研究的大南澳地區。

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範圍,是以清末至日治時期,大南澳地區與移民的開墾發展為主,舉凡大南澳地區開發過程,蘇花道路的開鑿,移民遷徙背景與過程,定居後的各項發展,例如經濟、產業、社會、文教、交通建設各方面全部包含在內,還有移民的生活狀況,都是本論文之探討範圍。

在時間斷限上,將從清代開始敘述大南澳地區的發展,同治13年(1874)之前的部份屬於環境背景的介紹,論述重點擺在同治13年(1874)至昭和20年(1945)二次大戰結束之間。同治13年(1874)清廷派遣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開鑿後山北路,開始有國家力量 的進入,大南澳地區進入清廷版圖,是一個關鍵性的轉變,也展開長達35年的國家力量與泰雅族原住民之衝突(1874~1908),故以本年作為論述重點的上限。而昭和20年(1945)是日本戰敗,政權轉移至國民政府的一個重要斷限,戰後的大南澳移民發展仍然持續,不過筆者的研究以處理日治時期為主,因而以這一年作為下限。

在研究區域範圍上,大南澳地區在本文中,是指地理上的南澳南北溪沖積平原與周圍淺山地帶,人文上則是指日治時期臺北州蘇澳郡大字大南澳,與蘇澳郡所屬蕃地南澳社一帶,即今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與南強里,與南澳鄉南澳村部份。大南澳移民的活動範圍基本上都在此地區之內,被包含的原住民南澳社則是因緊鄰移民居住地,與移民有較多交流,將略為提及其遷移與族群關係。至於南澳鄉其他的原住民部落,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主要處理漢人聚落的發展。

文獻記載中,最早有「大南澳」這個地名的出現,目前可查及者為嘉慶22年(1817)3月28日所擬定之〈配運臺穀條款章程〉,當時大南澳尚未納入清廷版圖,只為官方所知。本地區之所以稱「大」南澳,可探討自清代的南澳地區有大、小南澳之分。《臺灣輿圖》中的〈前後山總圖〉與〈後山總圖〉,皆有標示「大南澳碉」、「小南澳碉」,以及「大、小南澳溪」。從標示方位來研判,加上日治初期,明治35年(1902)日本人進行蘇花沿海視察,在視察紀錄中的記載,大南澳當時是指龜山南方,位於南澳南北溪口較寬闊的海岸平原,小南澳則是烏石鼻與龜山之間的平地。大南澳溪是指南澳北溪、小南澳溪則是指南澳南溪,當時兩溪的出海口是分別獨立的。

 

img011-1  

《臺灣輿圖》中後山北路的部分。

到日治時代,大小南澳的分法漸漸不再使用。原本稱為小南澳之地,因日治初期浪速艦曾在此砲擊南澳蕃,進而更名為「浪速」,而整個南澳溪口平原部份遂全稱為「大南澳」,大正11年(1922)之後成為蘇澳庄下所轄的一個大字。至今仍稱蘇澳鎮朝陽與南強里的漢人村莊為「大南澳地區」,與相鄰南澳鄉原住民居住地的「南澳地區」有別。

另外要特別說明,從清末開始,宜蘭羅東的西南方,靠近中央山脈山腳的部份也有一個地名稱「小南澳」,可能由於此地是通往南澳的一個入口因而得名,不同於後來更名為浪速的小南澳。光緒15年(1889),統帶宜蘭防勇副將劉朝帶由小南澳入山,欲從山地開鑿一條通往花蓮港的道路,但在光立嶺受生番偷襲全軍覆沒,此小南澳便是靠近羅東的這一個;明治41年(1908)的大南澳隘勇線前進行動,也是從這個小南澳入山開始行動。而這一個在羅東西南方的小南澳,在今日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村,至今仍稱此名。

宜蘭縣冬山鄉大進村的小南澳(圖中紅色方塊標示)  

內政部最新的臺灣行政區域圖中,宜蘭冬山小南澳的位置。

此外筆者必須特別說明,「蘇花道路」在本文中的定義,為歷史上各時代蘇澳至花蓮之間的陸上聯絡道路,並非單指一條路而已。清代的後山北路,日治時期的大南澳警備道、沿岸理蕃道路、東海徒步道、臨海道路,戰後的蘇花公路,都包括在蘇花道路的範圍之內。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以史料的蒐集與整理為主,並對於整理的結果,來探討相關的研究議題。應用到的史料清代與日治時期皆有,清代的資料如方志、地圖、奏摺、檔案、日記等;日治時期的資料如報紙、檔案、期刊、地圖、要覽、官方出版品、統計資料、戶籍資料等,尤其在舊戶籍資料方面,是筆者可以多加著墨的部份,對於深入了解日治時期移民的社會狀態有相當大的幫助。另外再參考現代相關的重要著作,做歷史圖像的建構與其他移民比較,以期在這些史料及研究基礎中,能發展新的歷史觀點,或是延伸議題。

本論文所研究的問題,許多部份需要借助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在田野調查方面,主要是進行大南澳當地的環境及道路遺跡的調查;在口述訪談方面,主要是以大南澳移民的僅存者及後代為對象,從中得知其日治時期的生活情況,並且加以考證口述內容的正確,再將史料與口述訪談結合,使本研究的論述能更為完整詳實。

 

arrow
arrow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