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020760.JPG  

蘇花公路南澳段,拍照時我所站的位置位於南澳鄉,馬路對面卻隸屬於蘇澳鎮(攝於2012年10月)。

關於大南澳移民的研究,目前尚屬鳳毛麟角,僅有少數的文獻與耆老口述訪談提及。日治時期臺灣移民史分為日本人移民與本島人移民,至目前為止,由於日本人移民是總督府的重要政策之一,因而相關文獻與官方文書較為豐富,研究成果尚屬豐富;本島人移民的部份,近年研究成果開始增加,但相對上是較為貧乏的。無論是日本人或本島人移民,對筆者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另外尚有當地移民口述資料、蘇花公路史相關資料與其他相關文獻著作等總共四類。

一、移民相關研究著作

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移民史,鍾淑敏的〈日據時期的官營移民──以吉野村為例〉,是最早研究日治時期移民的文章,但因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僅大概的討論吉野村的部份,在整個日治時期移民史中是一小部份。

957029094  

張素玢的《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對於當時臺灣總督府施行的官營日本人移民有全面性的研究分析。日治時期日本農業移民可以分成前期私營、前期官營、後期私營、後期官營四個階段,而對於整個日本移民的成效評斷,一直有許多看法。少數人認為日本移民是相當有成效的,普遍的看法則是失敗的,而作者對於此事看法則是抱持正面的觀點。

雖然日治時期日本農業移民的整體成效並不如預期,但總督府仍然不厭其煩的一直投入於這項工作,其中並不只有經濟因素,而包含了其他各種政治、社會、國防的考量。為了調節母國的過剩人口,以及準備向熱帶發展的考量,並且確立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地位,移入日本人農民是必要的作法。而在前期的移民成效不彰之後,後期的移民確實改善了許多前期衍生的問題,直到戰後日本的海外移民,因為有了在臺灣的諸多經驗,導致能夠大量成功的將人民送往海外發展。會有這樣的結果,日治時期的移民政策絕不能說是失敗。

相較於日本人移民,總督府實施本島人移民的動機雖是純粹的經濟因素,但本島人對自己的土地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其努力的程度也超過日本移民,因而成效明顯,大南澳移民也不例外。

林玉茹近年來撰寫了關於日治時期東臺灣發展的一系列文章,與移民較為相關的文章有三篇:〈殖民與產業改造:日治時期東臺灣的官營漁業移民〉、〈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軍需產業與邊區政策:臺拓在東臺灣移民事業的轉向〉, 深入探討日治後期,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產業開發與本島人移民。

關於臺拓所進行的本島人移民,其性質為官營或私營難以界定,臺拓屬於國策會社,其實施的產業政策多是依照總督府的意向進行,但總督府本身又無直接介入移民事務,官方文書未統計其成果,會社私營移民統計也未納入臺拓移民。對於此種特殊現象,林玉茹將臺拓所經營之移民,稱為「準官營移民」 ,其性質難以界定。

林呈蓉〈日治時期臺灣島內移民事業的政策分析〉探討了移民政策問題,提出四個論點:1、明治初期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加上北海道採保護主義的殖民政策失敗,於是改採放任政策,後來日本獲得臺灣,國家主義的殖民學說出現,又在私營移民失敗的狀況下,官營移民應運而生。2、明治初期在有識者的鼓吹下,移民政策制定走向制度化,日本獲得臺灣後,將這套制度在殖民地實施極其自然。3、從移民事業的沿革中,可以發現總督府的移民政策,與當時日本國內外的政經發展息息相關。4、由移民村主要種植作物為甘蔗與菸草等經濟作物,可知總督府想改變日本農民過去以米為主要作物的生產習慣,改以多角化經營。

以上論點與目前關於日治時期移民研究的成果可說大致相同,但在後期移民方面,很明顯是為了向熱帶農業發展準備,因此這一項論點尚有討論餘地。無論如何,在移民政策的探討上,這篇文章是值得參考的。

二、當地移民口述資料

由張文義所紀錄整理的〈黃金萬先生自述──日治時期大南澳移民滄桑史的回憶〉,有許多關於大南澳移民珍貴的史料。黃金萬是大南澳移民蘇澳組的其中一員,也是僅存的大南澳第一代移民,其口述資料有不少大南澳移民當時的生活情況。因相關記載的文獻非常稀少,必須相當依賴口述資料來佐證,筆者針對黃金萬口述內容做了不少的考證,大部分的敘述確實有其事,因此對於大南澳移民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f_10825043_1    

《宜蘭縣鄉土史料》也是耆老的口述資料,其中東澳與大南澳耆老訪談的部份,也保留了許多日治時期大南澳的發展狀況,並提及蘇花公路史的部份,在經辯證以後,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三、蘇花公路史相關研究著作

20080819111356  

吳永華《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是戰後第一部關於蘇花公路史的著作,其內容為先透過關於古道的文獻探討,建立起蘇花古道的歷史脈絡,並實地探勘來確認古道的路線。大南澳的發展與蘇花道路有直接相關,交通的便利加上大南澳本身的豐富資源,才能讓總督府順利推動當地經濟開發,與輔導移民的進入。本書對於大南澳移民進入的關鍵──大南澳隘勇線與警備道有相當多的敘述,作者認為國家力量打通交通網絡並介入管理,使此地區能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樣的觀點也是筆者能參考與利用的。

957014106  

李瑞宗《蘇花道今昔》,是目前有關蘇花公路史最為詳細的著作。本書內容不但將清代至現代的蘇花道路演變完整記載,也有不少的探勘紀錄。其中最具參考價值的部份,是作者用了許多日治時期當時人的著作,建立起當時代人對於蘇花道路的印象,其中大南澳的部份非常值得參考。

雖然這兩部著作,在蘇花古道的路線探勘與推測上,各有不同的見解,吳永華認為古道較為蜿蜒並順山勢而行,李瑞宗則推測古道走向偏於直接翻山越嶺、沿著海岸沙灘前進,只算得上是「通過」而非「開路」。不過兩人都同樣主張,臨海道路也就是現在蘇花公路的開闢,是另外選線開闢新路,而非依循坡度與地形都不適合開鑿公路的清代後山北路修築。

四、其他相關文獻著作

9570090545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是清代對於第一條蘇花道路──後山北路的直接史料。作者本身就是後山北路的開闢者,加上官員的身份,對於當時清廷開路的政策與想法非常清楚。本書中記載羅大春從福建調至臺灣進行開路工作的過程,與當時整個臺灣的防務狀況,對於早期大南澳的情況有相當多的敘述。即使本書雖以日記方式撰寫,卻常常有日期不清、跳躍記載的情形,對於未實行與落實中的計畫也混雜在一起,令人難以釐清確實的情形,但仍可作為筆者在建構大南澳環境,以及移民背景方面的重要資料。

《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為臺北州警務部所編纂,整理了自荷西時代至大正9年(1920),關於宜蘭地區原住民管理狀況。本書中荷西時代至清末的部份,是參考各類文獻所編,日治時代部份即是總督府在宜蘭地區的理蕃事業過程,可說是日治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研究的重要官方文書。書中關於南澳蕃的記載相當多,而南澳蕃早期於大南澳地區的活動,與總督府進行理蕃事業,尤其是大南澳隘勇線的部份,為本論文建構移民背景的第一手史料,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403775_icon  

鍾郁芬所著〈南澳山地之聚落發展──從清代至光復後〉 ,是一篇關於南澳地區聚落發展史的碩士論文,其中在漢人聚落的形成部份,作者提到大南澳移民的相關資料,也初步建構了移民的分佈地區與來源,加上一些統計資料,可說是第一篇探討大南澳移民的學術文章。
此文雖然提及大南澳移民,但僅初步敘述其聚落形成的經過,其論述重點,擺在國家力量如何使南澳地區形成今日之聚落分佈狀況。並且此篇論文以南澳原住民的聚落變遷為主、漢人聚落發展為輔,對於大南澳的漢人移民發展之過程細節與各項發展,並未做一詳細有系統的論述,且其研究範圍為今宜蘭縣蘇澳鎮南端與南澳鄉全部,較筆者之研究範圍廣大許多。因此,大南澳移民的完整歷史圖像仍未被建構,這是筆者在本論文所要著重論述之處,然而此文關於漢人移民的資料,是筆者可多加利用的。

未命名  

《臺灣日日新報》是日治時期臺灣發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報紙,對於日治時期各方面的發展都有相關的消息與報導。筆者經由《臺灣日日新報》的查詢檢索系統,發現了數百篇關於大南澳地區發展,與大南澳移民的新聞報導。在大南澳移民缺乏官方文書,與記載文獻稀少的情形下,這些報導是筆者研究大南澳移民生活的重要史料。

IMG_9534  

而在官方施政報告方面,《臺北州報》、《臺北州要覽》、《產業組合年鑑》中都有關於大南澳地區發展的紀錄。《臺北州報》有一些關於大南澳地區的行政資料,其中最多的是關於瘧疾防治的統計,當時大南澳被列為瘧疾防治重點地區之一,因而在本地區被劃入普通行政區後,幾乎每個月都有相關統計,其中人口增減與患瘧疾人數的部份是重要的史料。《臺北州要覽》有數個年度的農業方面,介紹了大南澳移民的概況,其中的農業產值與人口戶數的部份是重要的可用資料。《產業組合年鑑》中,有本地區唯一的產業組合「大南澳移民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相關統計資料,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探討本地區產業發展概況。透過這些官方施政報告的數據與記載,對於瞭解大南澳地區的發展情形有相當幫助。

 

arrow
arrow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