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  

框架與移調理論,是文化人類學中很重要的課題

這篇文章,以黃金博物館內的金瓜石神社用「儀禮」來活化的方式,來探討這種方式是否適當,且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金瓜石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產物,與臺灣的傳統信仰並無關聯,雖然日治時代臺灣人也會參與神社的活動(無論是自願還是強迫),但戰後日本人的離開,使神社「去神聖化」,失去原本的作用。黃金博物館成立之後,為了活化利用金瓜石神社,而重新讓當年的儀禮「復活」,但又必須要避免「皇民化」的標籤,所以產生了一些形式上的改變,甚至與當地臺灣傳統信仰關公結合,也促進了居民對於黃金博物館的認同與和睦相處。

文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為「框架」理論中的「移調」。框架是指人們觀察外在世界的角度與認知結構,並據此做出回應的憑藉;移調則是將框架中的某種套範式行為,經由系統性轉換,而產生新意義的現象。例如今日許多原住民的儀式,原本對族人而言是慎重與祖靈或上天溝通的方式,但在文化觀光興起後,具有異國情調的儀式吸引遊客注意,原住民便會將儀式用表演的方式呈現,以滿足觀看者的心理。

金瓜石神社原本的神道教儀式,是日本人對神靈的敬畏與溝通方式,在今日重新復活後,並與關公信仰做出一定程度的結合,這就是一種移調的方式,透過這種多數臺灣人並無體驗過的活動,吸引遊客前往參與,並從中獲得觀光的滿足感。有時候,移調並沒有將儀式內容或形式做任何的改變,但執行儀式者的心態不同,以及觀看者的組成不同,就會產生新的意義,在沒有任何變異的狀態下,巧妙的出現移調。

移調理論如果套到球場上,或許也是同樣的詮釋。一般人打球是不太會有觀眾在看的,所以球員是為了自己、團隊而拼戰;但在有觀眾參與的比賽中,球員會有「表演」心態,不僅是為了自己與團隊,也要為了觀眾把球打好。「終生打擊率超過四成,這對我而言輕而易舉,但這樣的話我得打一壘打,而人們花錢來球場是為了看我打全壘打」,這句貝比魯斯的名言,可以適當解釋這種現象。

我該多研究一些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理論,有很多道理其實存在於生活中,若沒有去特別理解,會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覺,研究人類的想法,是一門很奧妙的學問,歷史學也是如此。

 

arrow
arrow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