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200534.JPG  

阿塱壹路線圖  

12:00  開始攀爬觀音鼻高繞段

    東方哥一聲令下,開始帶領大家攀爬高繞段,爸媽先上去了,我跟政弘夫婦決定殿後。四年前跟學弟巧克力一同爬北插天山時,登山社出身的他告訴我一個觀念:「盡量學著不要依賴繩子,以自然物或自己的力量攀爬,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繩子。」從此我謹記這個信條,第一段高繞坡只有在最後一小段抓了繩子,大部分的狀況下,我是hold得住的。

P1200518.JPG 

P1200520.JPG 

P1200521.JPG 

P1200522.JPG 

P1200526.JPG  

12:07  第一段高繞坡休息點

    雖然人多,但坡並不長,重點是大家的體能尚稱充沛,因此沒人臉上看起來寫了「不行」兩個字,但要像我一派輕鬆的樣子,可能也不是太容易。從這裡往北看去,讀者應該會覺得很眼熟,幾乎每篇有照片的遊記,都會在此取景,我行前就看了不少張同樣背景的照片,儼然成為阿塱壹地標之一。

P1200527.JPG 

P1200528.JPG 

P1200529.JPG  

12:27  攀爬第二段高繞坡

    東方哥的預告清楚說出,第二段高繞坡會更陡一點,但距離較短。實際體驗的成果是較為簡單,並且道路兩旁長滿植物,裸露感相當低,會給人較不險峻之感。只要第一段能順利通過,這一段通常毫無問題可言。

P1200531.JPG 

P1200533.JPG  

12:36  第二段高繞坡休息點

    還是一派輕鬆的樣子,我到達休息點喝點水,便拿出準備已久的腳架,來拍個五人的合照。老爸已經開始喊肚子餓,畢竟最晚中午12點就吃飯的習慣,不會突然改變,況且還先做了不少運動。

P1200534.JPG  

    東方哥告訴大家,我們目前身處於阿塱壹古道的最高點,海拔大約80公尺,比十八尖山還低,不過陡上攀爬與良好視野,讓人誤以為有身處海拔800公尺之上的感覺。

12:47  開始第一段下坡

    坡爬完了,下坡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時往南看已經有了旭海的影子,正式邁向下一段旅程。美琪在這段佈滿碎石的路上,抱怨為什麼一直踩不穩,可讓經過專業登山訓練的政弘講了一番大道理。確實,只要會走路的人就可以來爬山,但真正會爬山的人可不是只會走路而已,爬山所運用的步伐技巧,是要經過訓練的。

P1200536.JPG 

P1200537.JPG 

P1200538.JPG 

  

P1200539.JPG 

P1200540.JPG  

    在這一段陡下坡的終點,有塊毫無遮蔽物的平臺可休息,東方哥早帶著已經走到的人等待後面的人。所有人到齊後,來了一張大合照,然後啟程帶我們到「景觀餐廳」吃午飯。

P1200544.JPG  

13:05  「景觀餐廳」用餐

    前方的山坡上有一片平坦的樹林,有許多遊客在此用餐,這就是東方哥所說的「景觀餐廳」。背山面海,有第一排水岸景觀的高級雅座,也有最後一排聆聽蟲鳴鳥叫的林間餐區,大家都是帶著笑容坐在泥土地上,打開各自準備的餐點,開始享用。

P1200545.JPG  

    政弘突然與一群人聊起來,原來他所戴的新竹水上救生協會帽子太明顯,馬上被同伴「抓包」,只能說世界真是小。其實也不全算是偶然,喜愛運動的人,本來就常會在這樣的場合見面,但必須佩服政弘的人脈,除了自己的本業以外,因為運動認識很多水協與消防隊的相關人士,可是遠遠勝過認識一票酒肉朋友呢!

    不多說,用餐之餘大家也一同分享食物,我被水協的大哥大姊們塞了一堆水果,甚至連八寶粥都來了,恭敬不如從命,而且背包還有空間,我就背回去吧!人山人海的景觀餐廳,其實透露了一個問題──有許多人並未通過申請,就直接來走古道,今日所見絕對不只法定的三百人,三千人或許都有可能。雖有暫時的法規條文,卻沒有真正實行,導致自然保留區出現人滿為患的情形。

    在出發之前,東方哥就明確表達了他的想法:「寧願古道被人用步行走爛,也不願意被開路破壞。」確實,讓人親自體會先人走過的路是好事,然而我們應該透過合理的管制,讓這兼具自然與人文的遺產永久保存原貌,讓每一代子孫都能體驗。

13:33  出發開始第二段下坡

    用餐結束,大家起身準備上路,東方哥先講解了路旁一種會讓人上吐下瀉的植物,如有需要大家可以帶一點回去陷害別人……當然是說笑啦!接著在路旁看到一棵芒果樹,東方哥認為這很可能是遊客吃芒果後把種子隨意一丟,而「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局。

  

    現在山界正積極推動「無痕山林」觀念,雖然芒果樹長在這裡可能不是壞事,但我們還是盡量別把不屬於這裡的東西留下來才是。

P1200546.JPG 

P1200547.JPG  

14:06  最後一段拉繩下坡

    總算是要離開觀音鼻的山路段,又看到了南田石海岸,即使這裡的南田石數量不如剛開始的那段路。人實在是異常的多,下坡都要排隊很久,老爸覺得不是累在爬山,而是不斷的站著等待。按奈不住,我們父子兩人決定先到旁邊一條斷崖小徑上休息,等「塞人」情況緩解再下去。

P1200548.JPG

P1200549.JPG

P1200550.JPG

P1200552.JPG 

P1200553.JPG  

    這條應該是有人刻意開闢的取景小徑,剛好讓我們兩人坐在上面,慢慢等待古道淨空,以及遠望蔚藍的海。「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正是此刻的心情寫照,雖然古道上都是人,但坐在高處望海,吵雜的人聲瞬間過濾完畢,令人平靜。

  

14:22  阿塱壹手作步道告示牌

    回到海灘上沿海而行,這裡的南田石數量減少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一的卵石與奇形怪狀的石塊。路邊突見一塊木牌,近看上面寫的是「旭海社區工作假期志工團  阿塱壹手作步道  100.11.20」,看來才剛掛牌。「手作」步道這個名詞很新鮮,原來是千里步道籌劃中心的計畫,感覺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P1200554.JPG  

14:31  風剪樹景觀

    我習慣在確定不會摔倒的前提下,一邊走路一邊四處看看,突然看見山壁上有成片的風剪樹景觀。只要觀察樹木們一致的外型,就知道風是從哪裡吹來的,這是風力與植物聯手創作的藝術品。

P1200557.JPG

P1200560.JPG  

    同時身邊也橫躺著一棵巨大的漂流木,我突發奇想,利用大石塊作腳架,爬到漂流木上拍照。藍天、白浪、礫灘、漂流木、旅者,浪跡天涯之感油然而生。抓了趕上來的政弘夫婦,一起來流浪一下!

P1200563.JPG 

P1200564.JPG 

P1200565.JPG  

14:47  山壁遮蔭處休息

    日頭逐漸向西傾斜,位於半島東岸的我們,可以找到山壁下的陰涼處休息,即使冬天的太陽並不太熱。接下來經過的海岸礫灘比較窄,待會要翻過一些岩壁,現在正處於退潮,否則走起來會更麻煩一些。我、老爸、政弘趁休息時間先上岩塊拍照,在這裡更有浪跡天涯之感。〈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這裡得到另一種詮釋。

P1200567.JPG 

P1200569.JPG 

P1200570.JPG 

P1200571.JPG 

P1200572.JPG 

P1200573.JPG  

15:05  寬廣的沙灘

    翻過岩塊,竟出現一大片平坦的沙灘,這是阿塱壹沿線很少見的景觀,也因如此,我們可以不用繼續踩著礫石前進,改走在酥軟的沙灘上。有些團員開始打起水漂,更有情侶展開追逐嬉戲,沙灘果然是適合人們遊戲的地方。

P1200574.JPG 

P1200575.JPG 

P1200582.JPG  

15:11  保留區旭海端告示牌

    離開海灘,走回產業道路上,也宣告離開保留區範圍。東方哥指著路旁的月桃葉,說著這種包粽子的好材料。正好大家的頭上有一條登山布條,東方哥也說這是早期的觀念,現在既然倡導無痕山林,就不太繼續在路上綁這種布條,除非路跡真的很不明顯。阿塱壹每天都有至少百人的遊客量,小徑早就變成寬廣大道,應該不需要布條,確實是多此一舉。

P1200583.JPG  

P1200584.JPG 

P1200586.JPG  

15:40  傳說中的「阿塱一、二、三」

    再走一段路,南田石又現蹤跡,東方哥停在路旁的石壁邊,訴說臺灣強大的地層擠壓作用。在路邊的山壁上,可以見到複雜又扭曲變形的地層,一般而言常見的是普通的背斜與向斜,這裡則能發現折成180度,甚至還有蛇行狀的地層外貌。東方哥指著狀似阿拉伯數字「1、2、3」的地層走向,並給了「阿塱一、二、三」的名字,並且希望大家若發現「阿塱四」,記得要告訴他。

P1200590.JPG  

P1200593.JPG  

P1200589.JPG 

P1200591.JPG  

    同時,海灘旁的釣客利用漂流木生火,雖然我一點都不了解生火的目的,既未炊食也無取暖,不過火紅的顏色,真是引人注目。

P1200587.JPG  

15:56  臺26線預定線地界樁

    產業道路逐漸高出海岸,而我們腳下的泥土路,也正是臺26線的預定路線。東方哥指出路旁的地界樁,上面寫著「臺26線」與一些數字,證明了這裡曾經甚至現在也還可能是公路經過之處。這場開發與保育的角力,目前雖然保育佔了上風,但風水常有輪流轉的時候,在成為正式且有法條明確保護的區域前,沒人敢說保育的一方已經勝利,這就是民主社會。

P1200596.JPG 

P1200597.JPG  

15:59  「觀音鼻海岸經常管制區」石碑

    這座明顯立於路旁的石碑,用它身上僅有的幾個字,告訴我們自己的身份。早年這裡是軍事用地,因此推論為軍方所設立的石碑,如今軍事重地色彩已淡,石碑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見證。

P1200598.JPG 

P1200599.JPG  

16:05  旭海街上隨處可見的抗議布條

    「守護阿塱壹古道,開闢臺26線道路」、「反對屏東縣政府劃定旭海至觀音鼻自然地景保留區」這類的抗議布條,從我去年來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但我的印象中,當時所見的布條並非贊成開路,而是反對的聲音。因此我們馬上就能理解,抗議布條是弱勢族群所使用的一種發聲方式,這種社會學上的小地方,讓人感覺相當有趣。

P1200600.JPG 

P1200601.JPG  

    另一個有趣的點,在於贊成開路者認為古道與公路能夠並存,但我得說以目前公路局的設計,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公路雖往內陸開挖隧道通過,但距離古道不遠,而且還是使用了原定路線作為施工道路,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相信公路完成後,古道還能保有原貌。

16:06  海巡署旭海安檢所最後休息

    阿塱壹古道的活動至此算是完成,東方哥讓大家在這裡休息、如廁,讓平常人煙稀少的安檢所充滿遊客,我想古道聲名大噪以後,駐守在此的海巡署人員應該早就已經習慣。看到寫著「服務為樂、活力海洋、聞聲救苦、親民海巡」的木牌,我想他們至少辦到了最後一項,當過兵就可以預料到,等我們離開以後,海巡小兵將要開始漫長的派掃工作。當兵讓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如何把廁所或派掃區域掃乾淨,相信許多人有相同的感覺。

P1200602.JPG 

P1200603.JPG  

16:25  搭上接駁車返回恆春

    在海巡署前與政弘夫婦拍張合照,走到接駁車停靠處,古道之旅大成功!大家都拖著疲累與一身髒亂上車,全員到齊之後啟程回恆春。東方足跡團隊非常貼心,在他們所舉辦時間超過四小時的戶外活動中,只要能順利完成的隊員們,都能拿到一張完成證書,以嘉勉大家的辛勞,這是一個很棒的紀念品。

    證書發完,全車的人倒成一團,曬了一天太陽又走了七公里的路,說不累是假的。我在撐了一段時間拍窗外景色以後,也來閉目養神一下。

P1200605.JPG  

17:50  回到恆春東門廣場

    我確實只養了「一下」的神,車行到牡丹我就醒過來,繼續試圖抓窗外的景色,可惜牡丹水庫的最佳展望點在我剛醒時就閃過去,完全來不及反應。不過接下來,我拍了石門古戰場與車城的落日,算是小有收穫。

P1200607.JPG 

P1200611.JPG 

P1200612.JPG 

P1200614.JPG  

    很快的,在藍天完全變成黑夜前,回到早上的出發點──東門,老爸原本希望政弘夫婦一起吃晚飯,但他們必須趕回東港,美琪家裡還有飯局等著。在恆春客運站與兩人道別,全家三人在市區的某家餐廳大快朵頤,看著電視上播的阿塱壹遊客爆滿、垃圾滿地的新聞,還真是湊巧。

    這趟三顧茅廬阿塱壹古道行,就在這則令人擔心的新聞中劃下句點。希望目前遊客量的失控僅是暫時性的,古道需要完善的管理方式與措施,才能永久保存下來。無論臺26線最後開通與否,我無法決定這件事情,也只是個旁觀者,沒有任何影響力;然而,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開路者,都請用心尋找開發與保育間的平衡點吧!

    事情沒有絕對正確,也沒有一定是如何的準則存在,今後臺灣必定有更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只有尋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才是根本之道。

(全文完)

 

arrow
arrow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