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是牡丹社事件(臺灣出兵事件)最重要的遺跡(攝於2014年3月)。
同治10年(1871),一琉球商船因颱風漂流至臺灣南端,船上69人其中溺死3人,66人在八瑤灣上岸,卻因琉球人與原住民之間溝通不良,遭琅嶠十八社的高士滑、牡丹社殺害54人,僅12人逃出後受到漢人保護,而由官府遣送回琉球,這起事件引起了日本的密切注意,並決定出面與清廷交涉。
琉球長久以來雖為中國之藩屬,卻也對日本進行朝貢,日本想要取得對琉球的唯一宗主權,必須設法使中國放棄對琉球的權力;加上日本早期就有佔領臺灣的企圖,遂在對清廷結怨的美國人李仙得幫助下,認為臺灣生番之地不屬中國版圖,以保護琉球藩民的名義在同治13年(1874)逕自出兵臺灣番地,攻打琅嶠十八社。
清廷得知日本出兵臺灣的消息後,馬上派任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到臺灣,一面與日軍司令官西鄉從道談判,一面建設臺灣整軍備戰。最後在雙方不願意戰爭,且列強也不希望中日二國衝突下,由清廷付與日本五十萬兩使之退兵,結束這起事件。
日本的窺伺臺灣讓清廷認識到其重要性,若再袖手旁觀恐會被他國所奪,因此在同治13年(1874),日軍進攻琅嶠十八社當下,立即派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進行與日軍的談判與加強臺灣建設。由於必須加強番地與原住民的治理,開山撫番是沈葆楨施政的最主要項目,此期間一共開了通往後山的北、中、南路,其中北路的開通先由臺灣兵備道夏獻綸開端,再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兵勇開成。
後山北路簡圖(圖片來源:李瑞宗,《蘇花道今昔》)。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