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ano-2014-4  

「KANO」這部電影,值得一上映就馬上去電影院看!

時論─KANO腐蝕台灣主體性

中國時報 林金源 2014年02月12日 04:10

魏德聖監製的棒球電影《KANO》即將上映。此片改編自同名漫畫書,日前新書發表會,引人注目。配合造勢的「美好臺灣KANO魂」展覽,也已持續多時。書商、片商宣傳手段確實高明,但他們逐利的代價,卻是臺灣主體意識的腐蝕。

《KANO》敘述1931年日人和臺民合組嘉農棒球隊,代表殖民地臺灣赴日參賽。該片文宣強調球隊體現「族群融合」,又找回「臺灣的美好年代」。八田與一、嘉南大圳竣工、農業豐收、球隊凱歸都巧妙交集在「國片」《KANO》裡。

魏德聖的拍片動機是,他在查閱《賽德克.巴萊》資料時,在嘉農校友會刊意外發現「霧社事件發生在1930年,僅隔一年,1931年嘉農棒球隊熱血故事,卻展現這時代截然不同的面貌。」

魏導之意似乎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霧社事件只是零星事件,不能就此否定日本治臺功績,也不因此阻礙日人、漢人、原住民的和睦相處和攜手奮鬥。只要馴服於殖民母國之下,臺灣終會有族群融合、熱血故事、美好時光。

魏又說1931是「臺灣最漂亮的年代」,工農業成熟,社會穩定,藝文與體育才能發展。折服於殖民統治的魏導,顯然最能體會日本的苦心孤詣。當年日本「進出」中國的偉大理由,就是要解救野蠻、低等、不衛生的支那族,讓他們在日本統治下過更好的生活。

於是,嘉農棒球隊區區十幾人的打球故事,成為魏導心中的熱血典範,但是乙未割臺以來,數十萬臺灣人不顧生命保家衛國,被日軍殘殺的故事,卻被冰冷棄置。莫非成者為王,只有強者言行才值得紀錄?

未獲魏導青睞的重要史實,還包括:第一,鴉片戰爭之前,全球工農最成熟、社會最穩定、文藝最發達、最不折騰鄰居的國家是中國。英國商品因乏善可陳,對中國長期逆差,竟靠賣鴉片解決逆差。此後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倚仗先一步工業化的優勢,開始掠奪中國滋養自己。中國由盛轉衰,固應自省,但列強的貢獻更大。乙未割臺之前,臺灣曾是中國最進步省份,也走過「最漂亮的年代」。是列強的侵略,打斷了中國人在臺灣的現代化步調,瓦解了臺人的民族意識。

第二,八田與一督造的嘉南大圳,固然提升臺米產量,但臺米大量銷日支持日本工業化,臺民卻吃番薯果腹。臺米外銷的利益為日本財團和少數臺灣地主所有。從扁、馬兩任總統以降,全臺對八田的感念,遠超過開墾臺灣400年來任何一個中國人。八田與一已成臺灣民族英雄,魏導對此亦有功勞。

第三,日本設立嘉義農專的目的,除了提升農產增進殖民母國利益之外,另一任務是改良臺米品種,育出日人喜歡的蓬萊米。日本在臺的所有建設,皆有自利動機,臺灣順便沾帶一點好處。稍具尊嚴的臺灣人,都不會以日本人的角度,看待嘉義農專和嘉農棒球隊。

族群融合、放下仇恨固然是美事,但前提是犯錯者須真心道歉,誠懇相待。二戰結束至今,日本從未向兩岸中國人道歉、賠償,甚至還強佔釣魚臺、拉臺制中。臺灣不但不以為意,還成為全球對日最友善的地區。

日本歸還臺灣雖已超過一甲子,許多臺民對日的孺慕之情不減反增。對於艱苦抗戰八年,犧牲性命無數的對岸同胞,部分臺民並不領情。綠營一再否定臺灣光復節,看來他們是對的,臺灣確實仍未光復。

(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很明顯,本文作者的立場是不折不扣的藍營或是統派。

文中許多觀點平心而論是客觀的,包括中國早期是世界最進步的國家、臺灣曾是中國最進步省份、日人對臺灣的建設是為了自身利益、日本未對二戰惡行道歉等,我都認同,在史實上也沒有什麼誤差。

但是,日本對臺灣的建設確實影響深刻,甚至光復後政府依然沿用許多日本在臺灣的遺產,以及實現當年未實現的計畫,若臺灣未被割讓給日本,應該不會有今日的樣貌,而是跟現在的中國差不多。臺灣人毋需感謝日本,但也不需要仇恨日本。

魏德聖選了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展現臺灣的精神與歷史,實在沒必要批評他選擇的題材。或許他接下來就要選擇乙未抗日來拍電影呢?那本文作者該不該對誤會魏導這件事道歉?我認為魏德聖只是偶然發現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富有意義,且值得拍成一部好電影,而非想要突顯吹捧日本統治或親日情感。日治時代50年對臺灣的影響太大,而且也才過去不到70年,談到臺灣史能不注意這一段嗎?

被日本統治過的殖民地,為何臺灣對日本最為友善?除了日本在臺灣的建設成績十分卓越以外,國民政府自己要付最大的責任。如果不是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造成了至今還是臺灣亂源的省籍情節,臺灣人會去懷念日本的治績嗎?我不是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當事人或受害者家屬、遺族,所以沒有太多感覺,但站在他們的立場想,要是我也會痛恨國民黨一輩子。

從我的角度來看嘉農棒球隊,我只會覺得族群融合與奮戰精神造就了一段不朽的傳奇,才不會去想到那些親日仇日的意識形態。就像很多人討厭中國的共產黨政府,但是並不會去厭惡對岸的人民。政府高官、國家玩什麼手段,人民很難去干涉,但各國國民之間的往來,與國家間的關係並沒有太大關聯。

如果真的要這麼政治化或搞意識形態,那我們都別打棒球了,棒球是美國帝國主義的產物,萬惡日本傳進來的妖魔運動,請問現在有多少人會這樣看待棒球,甚至是所有外來的運動、文化?

而且,臺灣主體意識到底是什麼?族群融合與打拼的精神不是臺灣主體意識?嘉農棒球隊的故事不是臺灣人的故事?因為裡面有日本人就損害了臺灣主體意識?眼光不用這麼狹隘,本文的作者其實最想說的,是中國才能代表臺灣主體性吧!

我不是主張臺獨的人,也不喜歡綠營,但我喜歡臺灣這個家鄉。我覺得能夠展現出臺灣人奮鬥精神的人事物,就是代表了臺灣主體意識,無論主角是漢人、原住民、日本人還是外省人,或是其他國家國民甚至外星人。

所以,我一定會去電影院支持KANO這部電影,不僅因為棒球是我的生命,也因為嘉農棒球隊的故事代表了臺灣人的精神。

 

 

arrow
arrow

    人間自轉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