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屆12強棒球賽在臺灣舉辦,點燃臺灣球迷熱情,但又跑出來一堆不懂裝懂的球迷。(攝於2015年11月)
文/黃國洲(球評) 2015-11-10 01:28
第一屆世界12強棒球賽在臺開打,可惜身為地主的臺灣隊未能旗開得勝,首戰荷蘭以4比7落敗。被大會分在A組的臺灣,預賽將打5場,只要能在分組取得前4名,即可進入8強賽。
從球賽最終的攻守數據來看,荷蘭共擊出14安,比臺灣多5支,我們好像輸得不冤;但真正決定勝負其實是在球賽後段的8、9兩局,尤其是8局下半一次不當的跑壘,讓臺灣喪失追平比數的大好機會,更是此役輸球的關鍵。
先攻的荷蘭在2局上半得3分,將比數拉大為4比1,此後臺灣直到8局不再掉分,反在4、6兩局各得1分,追成3比4只落後1分。8局下半,首名打者陽岱鋼選到四壞上壘,隨後郭嚴文犧牲短打護送跑者到二壘。站在得點圈的陽岱鋼代表追平分,只要他能回到本壘,不但可扳平比數,後攻的臺灣還有極大的機會逆轉戰局反敗為勝。
荷蘭趕緊換上第5任投手凡米爾(Loek van Mil),我們則是輪到第3棒林智勝,「臺灣隊長」沒讓國人失望,大棒一揮將球順勢送到右外野牆邊,荷蘭右外野手先接到該球,但撞牆後球從手套中掉出,人也摔個四腳朝天。當時陽岱鋼應可順利回到本壘得分,他卻只停留在三壘。
原來他在右外野手接球那一刻趕緊奔回二壘,直到漏球後再起跑,已來不及衝向本壘。腳程飛快的陽岱鋼這次的跑壘明顯發生誤判,在球靠近牆邊、不確定是否接殺時,他應停留在二、三壘之間,確認接殺後絕對有充足的時間回到二壘來避免雙殺,因為該球夠深遠,外野手不易準確回傳該球,況且人已撞牆更增加傳球的難度。
陽岱鋼未能一鼓作氣闖本壘得分也就罷了,二、三壘有人且1出局而已,若是隨後的中心4、5兩棒林泓育及林益全能敲安甚至只要高飛犧牲,也能扳平比數。可惜,再而衰、三而竭,兩人先後無功而返,反讓守住戰局的荷蘭士氣大振,又在9局上半攻入3分,差距拉大為4分後,勝負幾已分曉。
此役雙方皆曾開轟,臺灣陽岱鋼及林泓育分別在1、6兩局夯出陽春砲,荷蘭則是狄卡斯特(Yurendell de Caster)在2局敲出2分砲,兩隊靠全壘打得到的分數不相上下。臺灣另外2分均由安打所得,荷蘭則有4支高飛犧牲打,只要三壘有人且出局數少於2人時,得分效率奇高,可見他們執行戰術的能力頗佳,擊球觀念也相當正確。
從2局上一路落後的臺灣,賽前就犯了戰略上的錯誤。為何面對只有一名左打的荷蘭隊,要派上左投的陳冠宇當先發?現代棒球講究「輪班換陣」(platoon)的投打調度,左右相生相剋的道理已是常識,除了少數優秀的巨投能制服反向打者,否則正常的 投手調度應是「以右制右」或「以左剋左」。
臺灣教練團若試圖以投手「車輪戰」來對付荷蘭,也不該一開始就派左投陳冠宇上火線,荷蘭陣中不少美洲屬地球員,他們善於反向擊球,陳冠宇拿手的伸卡球與變速球剛好正中下懷。臺灣後5任投手皆是右投,而第2至第4任的潘威倫、陳禹勳及羅嘉仁,3人共投6局分毫未失。
台灣之所以輸給荷蘭,恰好印證棒球場上的老生常談:選擇正確,有時也會事與願違;選擇錯誤,後果往往不堪設想。陳冠宇實力不差,只是用錯隊伍也用錯時機。陽岱鋼更是「無彩」,首打席全壘打加一次精采守備幫臺灣省下2分,然而「迷糊」跑壘使前功盡棄,無緣成為此役的臺灣英雄。
我不知道這位球評大大有沒有在打球,就他提出的戰術失誤與戰略錯誤,我非常有意見。
陽的跑壘沒有任何問題,1出局在二壘,打者擊出右外野深遠飛球,但是右外野手已接近定位,有不小的機率會接殺,這時陽判斷回二壘,若接殺可衝三壘,安打則繼續推進,這樣有問題嗎?
若就大大說的,陽應該在二三壘中間,若沒接殺鐵定能回來得分,這一點沒有問題,但臨場判斷是陽認為接殺可能性大,所以決定以高飛犧牲打的方式推進到三壘,事實上右外野手也把球接進了手套,只是撞到牆掉出來,因此只能跑到三壘,這與陽的判斷相差不遠。
如果大大硬要說右外野手不會接殺這一球,看電視還有重播的球評跟身經百戰只有球場上那一瞬間能判斷的球員相比,這種說法只是馬後炮,好聽點說叫做未卜先知。照大大的跑法當然也行,接殺後回到二壘沒有問題,但照陽的判斷是可以到三壘的,即使兩出局在二壘跟三壘差別有限,可還是有差喔!
陽的判斷無論如何都能上三壘,若球漏遠一點就得分了;大大的跑法不是得分就是回到二壘,不算馬後炮,得分機率是相對低的,陽的推進期望值比較高。要說陽有錯的話,就是沒想到右外野手漏掉,或是球漏了怎麼沒滾遠一點?有人覺得陽可以像上帝一樣主導這種事嗎?
至於戰略錯誤這件事,就沒什麼好解釋這麼多,陳冠宇狀況好就讓他上有問題嗎?左右投對左右打有差,只有建立在各條件都相同的狀態下,讓狀況好的打頭陣有何問題?派個狀況比較差的右投對荷蘭,就不會掉4分?
這麼會說,中華隊就給大大帶了,若有本事帶得比郭泰源好,我開記者會道歉,謝謝!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